再次来到民博会,又看见熟悉的身影。来自伊朗的Sara Mohammadi和丈夫Javad Mohebi已是第三次参加民博会了。
夫妇俩这次又带来几款新创作的手工艺品,有陶器、铁器、铜器,造型有人面鸟身造型、波斯猫造型、孔雀造型。
“中国和伊朗一样,都拥有悠久的历史。在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,通过民博会这个国际平台展示伊朗文化,这就是我三年三次来这里的原因。”Sara说。
Sara不仅精通本土传统手工艺,更热衷于他国的民族民间文化。趁着中午人少的空隙,她留下丈夫“值守”展位,自己去逛民博会。
荷兰的锡器、印度的首饰盒、哈萨克斯坦的人偶服饰、俄罗斯的披肩、乌干达的黑木雕……Sara一边询问工艺,一边与对方探讨民间文化的传承推广。
文化既是民族的,也是世界的。民博会,成为文化传承的“俱乐部”、文化融合的“触发器”。
“民博会,我感受到了贵州的热情和开放,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包容,也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精深。明年的民博会,我和丈夫还要来。”Sara说。